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学院新闻

铸魂育人 立德树人 扎实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时间:2020-03-20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点击:1080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一年来,学校党委认真贯彻会议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工作、思政课和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六个要”标准,遵循“八个相统一”原则,旗帜鲜明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理直气壮办好思政课,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坚持党的领导,全面构建思政课新格局

强化主体责任。学校党委专题研究,统筹设计,系统谋划,把办好思政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2019年,召开6次党委常委会、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专题研究部署思政工作、思政理论课建设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党委书记和校长率先垂范,做到“四个带头”,即带头参加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带头走进课堂讲授专题思政课,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

强化条件保障。学校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部门齐抓共管、职能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确保在学校发展规划、经费投入、公共资源使用中优先保障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职能部门在师资引进、学位点建设、课程教材改革、评优表彰、职务评聘等方面重点支持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形成协调推进工作机制。将思政课全部纳入重点建设行列,在经费投入、课程立项、项目申报、课程教材改革等方面重点支持。“双一流”建设经费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投入200万元,国拨经费“英才培育计划”支持思政课建设3门次,支持“课程思政建设”课程4门,设置专项经费支持在线课程建设。

强化马院主导作用。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思政理论课教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多次组织赴马克思主义学院调研,召集相关职能部门座谈,就思政理论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等,了解现实存在问题,了解一线教师的需求。2018年12月,党委常委会在深入调研基础上,研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若干意见》,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等方面提出16条意见,2019年开始全面实施,举全校之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牢牢把握关键,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师素养

壮大教师队伍。学校制定人才引进机制做优增量,开通“绿色通道”,将马克思主义学院引进人才条件单列,多渠道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举办思政课教师专场招聘1场,从高水平大学引进思政课专职教师12名。整合资源做大总量,依托“思政教育研究中心”“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等平台、依靠校友思政工作首席专家团队等,统筹建设了一支专兼职结合、素质优良的思政教师队伍。一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各项人才计划和奖励荣誉申报中取得突破性的进展,2019年新增长江学者1人,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首批中青年骨干1人、全国最美教师1人、江苏省“领航·扬帆”计划1人、江苏省社科优青1人、江苏省五四青年奖章1人、江苏省委宣讲团成员1人,江苏省教育厅宣讲团成员1人。另外还有4人次入选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候选人和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

提升教学能力。学校构建了“2433”思政教师能力提升体系,即建立了思政教师“传帮带”和“集体备课”两项制度;开展“四个一活动”,思政教师每年至少举办一次公开课观摩、参加一次专业培训、参加一次教学比赛、写一份思政课教案;为思政教师设立了思政课教改、相关评奖和人才培养工程的“三个专项”;建立了思政课教学案例库、教材库、专家库“三类数据库”。

创新教学模式。学校坚持守正创新,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研究型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多媒体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前课中课后小组活动等多种方法,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听得懂的语言,将“高大上”的理论讲得“接地气”,将“有深度”的知识讲得“有温度”,让学生“抬起头”“听进去”,进一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使学生“入耳、入脑、入心”。

改革评价方式。学校建立健全了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督导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在教学评价中增加学生评价的比重,实行APP随堂量化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绩效考核和津贴分配相挂钩,倒逼思政教师在提升教学质量上下功夫。目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和在线开放课程,思政课教学团队也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提升教学技能。通过集体备课、互听互评、教学观摩、教学竞赛等形式,推出优质思政系列公开课(已推出新时代榜样思政公开课1次、优质系列公开课4次),在实践中总结教学经验;建立教学案例库、教材库,实现教学资源共享,进一步提升教师教学技能。

强化课程建设。将思政课全部纳入学校重点建设课程行列,通过组织团队,系统谋划,联合攻关,建设高质量思政课程,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建成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打造思政课程“全系列”,即:精品思政课程系列,思政实践课堂系列,精品通识思政课程系列,优质思政公开课系列,“新时代榜样”思政公开课系列,专业课教师进思政课堂系列等。

强调教学研究。凝练思政课教学理念,深入研究思政课教学规律,以教研促教学。《确定问题域,提升亲和力,追求实效性,构建“川流不息”思政政治教育新模式》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项目择优推广学校相关经验做法;《坚持实效原则,彰显五种意识,全面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与建设》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精准谋划施策,全面画好“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心圆

深挖校内各类课程思政教育资源。构建了以思政课为“圆心”,新生研讨课、学科拓展课、通识课为“一环”、专业课为“二环”、实践课为“三环”的环环相扣思政课体系。开设157门新生研讨课、281门学科拓展课,开展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课程思政微课大赛”,推出《物理与艺术》《航天、人文与艺术》等一批思政示范课;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竞赛”,推出了《计算流体力学的未来展望》《工程伦理学》《合成孔径雷达:对 “我们” 意味着什么》等一批精品示范课。紧密对接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家国情怀,突出价值导向和思想引领。

深挖“川流不息”团队思政资源。组建了以“川流不息”思政团队,构建了老中青、校内外全参与的“五系列”思政育人共同体。即构建了徐川领衔的“顶天立地谈信仰”系列党课,何畏带领辅导员队伍领衔的“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系列课,王智组建骨干思政教师开设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导学专题”系列讲座,李晋斌联合年轻专业教师推出的“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系列课,退休老同志丁荣茂带领退休教师领衔的“南航历史与文化”系列课。构建全校上下联动、校内外互动的思政育人共同体。“川团”成员不断发展壮大,已日益成为广大青年学生欢迎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深挖军工文化基因思政资源。学校弘扬“航空报国”办学传统,打造“五个一”思政大课堂。打造“爱国奋斗·南航担当”校友总师系列思政公开课。推出“爱国奋斗﹒南航担当”校友总师思政公开课、校友院士思政公开课、校友重大科研团队思政公开课13场,邀请C919总设计师吴光辉、北斗三号卫星总设计师陈忠贵、武直-10总师吴希明、AG600水陆两栖飞机总师黄领才、梅宏院士、叶培建院士、“嫦娥四号”团队等20多名校友总师、校友院士和校友重大科研团队担任思政工作首席专家,面向20000余人次师生讲授“航空报国”情怀,分享自我成长的心路历程,10万余人次在线参与,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明日报、中国日报、科技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新闻社、中国教育报、新华日报、江苏卫视等三十余家媒体进行报道。打造榜样思政课堂。在全校开展向“人民科学家”——叶培建院士学习教育活动,连续10年举办年度人物评选活动,评选出100余位优秀师生典型,发挥身边英雄的模范示范作用。打造场馆思政课堂。拓展思政课堂的物理空间,充分发挥校史馆、航空航天馆等文化场馆在大思政领域的育人功能。打造话剧思政课堂。编演原创校园精品话剧《中国直升机泰斗王适存》,所有角色均由不同专业的在校学生扮演,入情入境的体验和跨越时空的情感交流,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航空情、报国志。话剧成功入选“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定期开展“军工记忆”专项实践、国防企业面对面等实践活动,开拓校外军工实践育人基地,建设好师生“行走的课堂”。


深挖疫情防控的思政元素。学校按照“停课不停学”要求,制定完善的思政课教学实施方案,组织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将疫情防控素材融入思政课教学,特别是抗疫斗争中所涌现出来的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制度、中国优势等内容,努力用好用活抗“疫”教科书。推出“线上课程思政系列公开课”,号召专业课教师以防疫抗疫为切入点,用疫情作为鲜活的“教材”,从专业角度进行解读,涌现出了《物理学家的不朽“战役”》、《从火神山建设看机械工程和工程图学》、《从流体力学观点看科学防疫》等一大批思政金课,吸引了数千名学生“刷屏”“点赞”。推出“研途”系列思政教育新媒体产品,坚定战“疫”必胜的信心和决心,对学生关注的返校时间、研究生复试、论文答辩等热点问题进行回应;积极探索“线上党建”新模式,导师和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带头开展线上“三会一课”,党建抗“疫”两手抓,将疫情大考变成“思政大课”。精心打造思政工作队伍的“信仰公开课”系列课程。组织6个学院的团委书记和18名学生,通过云端直播与学生共话战“疫”故事,从多个维度带领学生共同理解疫情防控,引起强烈共鸣,课程吸引了超过10万人次在线参与,十几万条正能量弹幕刷屏。开展线上“形势与政策课”,组织辅导员开展战“疫”月讲评,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共开展线上战“疫”月讲评60余次。思政教师、生涯导师、心理教师集体备课,10余名资深思政专家、党政领导点评指导,将当前疫情防控鲜活素材融入讲评内容,教育引导学生理性思考、保持身心健康,激发青年学生自觉担当作为。

今后,学校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实施好《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不断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培根铸魂,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南航新的更大的贡献。

(来源:南航新闻网   编辑:吕帆)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 电话号码:025-52115201025-52116005
  •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将军大道29号
  • 邮编:211106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