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2日,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全国高校思政名师工作室(南航)主办的新时代大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论坛在我院召开。来自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江南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等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以线上方式参加了本次论坛。
我院党委书记徐川致开幕辞。徐川首先代表主办方欢迎各位专家学者的莅临。徐川强调,近期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体现了总书记对于广大青年的殷切希望和思政课肩负的时代重任。我们必须抓好党和人民事业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统筹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他用恰逢其时与心向往之两个关键词概括了本次论坛的意义和价值。最后,徐川对会议全体工作人员的辛苦付出表示感谢,并预祝论坛圆满成功。
论坛主旨报告环节分为上下半场,由副院长陈红桂与院长王智分别主持。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吴翠丽教授、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宁教授、南京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姜萍教授、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侯勇教授、南京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赵素锦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陈旭玲副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学院李彤副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陈博博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何畏教授、薛葵副教授、孔潮丽副教授、魏伟副教授、陈子烨博士等专家学者,围绕思政课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大思政建设中的思政课创优等主题,依次发言。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全国思政课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王跃老师;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全国高校思政名师田芝健老师分别进行了精彩点评。
我院4位思政课教师针对思政课教学改革做了分享。
薛葵老师以“智慧教育赋能思政课供给侧结构改革”为题进行教学经验分享。她一方面主张从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教学全过程中精化有效供给的内容。另一方面,提出通过智慧平台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人际互动,把思政课的“一对多”转化为“多对多” “一对一”,激发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和潜力,从而创新有效供给的方式。通过思政课教学,引导学生掌握历史规律,培养思维方式,构筑开启有意义人生道路的“能力加油站”。
孔潮丽老师聚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文献教学法”。她从文献的类型、来源、运用以及实际教学中文献教学法优缺点着手分享了她在教学改革中的探索。认为教师可以引用文献阐述某种观点,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讲解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对教材知识进行补充和拓展。“文献教学法”使课程内容丰富,逻辑严谨,也更有说服力。教师如何选择、获取文献,并将文献适当地应用于教学当中,需要思考和探索。
魏伟老师以“劳动教育和思政教育融合视域中的教学改革”为题,重点汇报了劳动教育和思政教育在思政课程教学中融合的三种探索模式,即思辨式教学、渗透式教学和体验式教学。
陈子烨老师分享了有关“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国际观教育”的研究体会。她认为高质量的国际观教育对学生发展非常必要。但高校既有的国际观教育的效果仍有待优化。应该从建设课程体系、重构教学内容、探索教学方法和强化教学实践几个方面重点探索优化之路。
学校3位专业课教师畅谈了他们在课程思政改革中的理念和经验做法。
机电学院陈旭玲老师从“积极探索理论,推进课程思政”、“明确价值意蕴,挖掘思政元素”和“落实立德树人,创新教学方法”三方面介绍了《工程图学》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情况。力求做到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提升课堂的生动性和感染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感,发挥课程思政的最大效能。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李彤老师一直从事法律专业的教学研究。她认为法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在目标导向上应与现实结合,着力培养有信念、有担当、有本事的法律人,应以鲜活灵动的方式展现规则背后的人间真实,以真心真诚引领人,同时丰富授课内容,在大时空下展现法律规则的大格局和大动向。在变动起点上,应针对学科痛点,改变规则直述中的严肃性和刻板性的特征,有效破解教学障碍。在可行路径上,以讲好人文故事为切实抓手。人文故事以人为本,以文化为内核,可以消解抽象规则的疏离感,柔化刚性规则的硬度,让学子同时体会法学原理和人生道理。在基本策略上,应选择有利于塑造人和感动人的部分,也需关注与专业知识的链接度,防止刻意植入的现象产生。在实例适用上,通过知识点与价值观、理论与现实、过去与现代的三链接和远离抽离感、距离感、压迫感的三避免来实现为国为党培养卓越法律人才的教学目标。
外国语学院陈博老师介绍了“当代西方文化”课程围绕课程思政融入路径展开的教改探索,提出西方文化课程思政融入路径的“学问思辨行”教学模式。该模式受习总书记引用的中国古代教学名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启发,积极探索借“审问”、“慎思”及“明辨”思辨能力培养为抓手,“博学”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等思政元素的西方文化知识,“笃行”四个自信及中国立场的立德树人具体路径。
随后,田芝健教授对7位教师的交流发言做了精彩点评。他对于南航把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有机的结合起来交流,推动专业课与思政课之间的融合创新的做法深表认同。对一线教师们的教学改革特色做法以及教学改革对科研的提升印象深刻。他认为各位教师对教学问题的前瞻性思考和教学经验的归纳总结,通过交流达到了从内容到形式到方法的互相启发。这种做法延续下去将有利于持续提升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
论坛下半场,来自省内知名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学专家围绕大思政课建设展开了交流发言。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吴翠丽副院长介绍了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一直以来着力从学科建设、人才队伍、科学研究三个方面协同发力,形成三方“良性互动”,整体推进思政课创新创优,从而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增强思政课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宁副院长以河海大学大思政课建设成效为基础,介绍了河海大学新时代高校校本特色思政课课程群建设的情况。分别从理论思考、经验做法、典型案例等方面做了说明,证明了校本课程群建设能够显著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彰显思政课亲和力、针对性。
南京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姜萍副院长着重分享了构建“三堂”融合教学新模式,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创新举措。她介绍了南京农业大学思政课教学围绕农业高校强农兴农使命,不断探索思政课教学新模式,着力提升思政课铸魂育人实效。通过强化理论主课堂、拓展社会大课堂、架设网络新课堂“三堂融合”立体化教学,构建知农爱农思政育人创新体系,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培养“一懂两爱”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侯勇副院长聚焦“运用系统思维推动大思政课落地落细落实”这一主题。他从中央、教育部关于思政课的系列政策文件、学术界对大思政课的多维解读和江南大学的经验做法出发,阐述了在辩证唯物主义根本指导下系统思维对于推动大思政课建设的方法论关键作用。
南京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赵素锦副院长就精准思政理念下提升教学实效性做了分享。她从研究精准需求、注重鲜明特色、情怀为重、方法为先、精准施策等角度阐释了对大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理解。还介绍了南京艺术学院在精准思政方面的探索和经验做法。
学院副院长何畏教授以“在破除错误社会思潮中固本培元”为题,分享了她在教学改革上的心路历程和心得体会。着重介绍了《理解中国》课程典型做法和建设成效。课程做到了坚持顶天立地,创新教学内容。坚持三位一体,创新教学理念。坚持团队教学,创新课堂组织,坚持实践教学,创新活动形式。坚持学科交叉,创新团队建设。坚持教研一体,实现同步创新。最后她说明了课程团队建设的成效和重要意义。
在点评环节中,王跃教授高度评价几所高校取得的教学改革成效。他认为南航马院愿意牵线把全省范围内一线教师和教学管理者,特别是主管思政课教学的副院长和我们大家集合起来交流是一个非常好的举措。尤其是这个论坛方式推广到不仅是一个学校、一个学院、一个教研室,而且是各个学校有创新有实效的教育教学模式、教育教学实践、教育教学方法。大家一起交流,形成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这实际上成了一个跨学校、跨学科、跨专业的集体备课会。王跃老师指出,在备课中,我们常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是我们思政课现在的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三个体系之间既相联系又相不同,尤其是教学体系内容非常丰富,有限的课堂授课时间根本讲不完。面对这个难题,我们必须思考怎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把课讲好用好。他认为讲好思政课的本质是说好道理。而讲好道理的关键是要找对找准问题,且必须是真问题,而不是伪问题。最后他给出四个寻找思政课问题的建议,即从教学体系里找,从学生实际中找,从问题取舍中找,从取舍中找出理由。
最后,院长王智致闭幕辞。王智向与会的专家学者介绍了本次论坛举办的初衷,并希望以本次论坛为契机,与各位同仁共同努力,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增产教学成果,推动新时代大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关系到“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学院因思政课教学而设,也必将在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中走向高质量发展。我们必须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铸魂育人的主渠道,加强探索,矢志改革创新,努力让每一堂思政课都成为有温度的精彩一课,积极开拓高校思政课建设新局面,培养更多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文字:陆地、韩军垚 图片:曹运星、黄家玲 编辑:仇奕翔 审核:陈红桂)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