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畏,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2010年开始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持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1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在《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70篇。先后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16年度影响力人物、第十四届“江苏青年五四奖章”、江苏省首届优秀青年教师“领航·扬帆”计划、江苏省“社科优青”等奖项及荣誉称号。作为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四史”思政大课的主讲教师,讲授专题课“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精神的形成与传承”。
一、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何畏教授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连续十多个学期被评为优秀,是学生口口相传的南航“最值得听的课程”。当问起其中的奥秘,她总是笑着说:“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我们要做的,就是把理论研究透、讲解透,让学生掌握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钥匙。”课堂上展现的只是冰山一角,“水面”之下的理论研究,才是她的制胜法宝。从教以来,她一直努力钻研马克思主义理论,《论共产主义理想之美》《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思维与战略定力》等理论文章屡屡登上核心期刊的封面,在国内学界引起较大反响,也让大家认识了这名80后的青年学者。这些理论研究成果,成为她上好思政课的最大底气所在,也总能成为启迪青年思考的钥匙。不少学生发出过这样的感慨,“如果不是真的听过何老师的课,根本无法想象思政课能有如此大的魅力,就好像心中的一扇门被打开了。”她正是用深厚的理论素养、严密的论证逻辑,为青年打开一扇扇追求真理、探索真理的大门。
二、与学生心贴心,与问题面对面
何畏说:“思政课是一个灵魂晃动另一个灵魂的动力,一个心灵温暖另一个心灵的传导过程。只有走进学生内心,直面学生问题,才能真正赢得学生。”“大国崛起与小民尊严”“生态问题的制度根源”“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历史虚无主义怎么看”等,这些学生最关切的理论和现实问题都成为她的科研选题,又转化为一场场酣畅淋漓的教学专题。
在她的手机里,有一个名为“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的微信群已经活跃了整整5年。这是她在2015年组建的辅导员教学团队,“辅导员是离学生最近的人,他们的思想水平直接关系到思政工作的实效。”团队先后开设系列讲座“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选修课“理解中国”等,深受学生喜爱。有学生在作业中写到:“因为理解,所以认同;因为认同,所以热爱。这大概就是‘理解中国’课程的意义。团队老师真是一群有趣的灵魂。”殊不知,这些灵魂不仅“有趣”,还非常“拼命”。每周2个半小时的选修课,背后是团队一遍又一遍的集体打磨。如今,这支团队已走出多位“金牌讲师”。团队中的王洋在摘得全国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二等奖后,选择跟随何老师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学位,“我想成为何老师那样的人,用信仰之光点亮学生的青春之火”。何畏正用垂先示范的引领将“我”变成“我们”。
三、心有所信,方能行远
她是一名姓马的理论工作者,更是一个信马的共产主义战士。生在部队大院的她,对信仰自始至终都有一种温情崇敬与坚定执着。这种崇敬与信仰深深贯穿于她所讲述的每一个生动教学案例中,让学生不仅学有所思,更学有所感、学有所信。她带领学生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核心成员20余人全部获得本校或外校的保研资格,其中既有后来投身西部教育扶贫事业,在支教中奉献青春的支教老师,也有因思想进步而一路逆袭,从“学渣”到“学霸”,最终成长为航空事业里的科研骨干,更有数名曾经的工科优等生,保研时转专业跟她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毕业后投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他们“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他们的青春闪耀着奋斗之光。
(编辑:李知津)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