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4日,由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新华日报社主办,南京市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雨花台红色文化研究院、南京雨花英烈研究会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雨花英烈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学术研讨会暨百年党史及革命精神融入学校思政教育创新论坛,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召开。会议邀请了国内著名党史研究专家学者,围绕“雨花英烈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用好用活党史资源”等展开深入研讨,进一步推动雨花英烈精神的学理性研究,进一步推进雨花英烈精神更大范围内进入高校思政课程。江苏省教育厅社政处处长赵玉蓉及南京市教育局高师处处长王宾到会指导。会上,雨花台和我院发起,12位来自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江苏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达成了“推进革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的“江苏倡议”。 会议由南京市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馆长,雨花台红色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赵永艳主持。
革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要创新教学理念和方式
张泰城 (井冈山大学原校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井冈山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张泰城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史征程中所形成的系列伟大革命精神,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同时也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内容。革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需要深刻认识和把握革命精神的教育特质以及由此派生的教育教学特点。这种教育特质或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存在方式的多样态性。革命精神的存在方式或载体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态度和行为,一类是语言。语言可以用文字符号记载或描述,但是用文字符号记载的精神与本源的精神有差异。态度和行为是活态的,很难用语言文字符号记载或表述。二是不完全知识性。不完全知识性指的是革命精神内涵的教育教学内容具有不完全是知识的属性,如情感意志、品格情操就不完全是知识。显然,若仅仅用教知识的方法开展革命精神的教育教学,效果就不会好。三是非传递性。革命精神内涵的教育教学内容,有着无法编码化或符号化的内容,很难用语言精准表述,若一定要用语言表述,表述的也往往是特点而不是内容本身。这就是所谓“只能意会而不可言传”。四是体验性。革命精神内涵的教育教学内容具有非知识性和非传递性教育特质,决定了其教学过程具有体验性。体验是与认知不同的心理活动,不仅要求身临其境、亲力亲为,更重要的是将自己的情感和价值与该事物融合在一起。
基于以上特质,革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需要创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遵循六个原则。一是逻辑与激情并重。知识教育更多地需要冷静的逻辑思考,革命精神教育既要有逻辑更要有激情。二是理性与感性并重。感性的东西有时会比理性的东西更深刻。三是内容与形式并重。一般情况下内容决定形式,但在不少特殊场合形式就是内容,革命精神教育要设计创造出独特的教学方式。四是讲授与体验并重。即老师讲,学生去体验、感悟的双向互动。五是历史与现实并重。讲历史要观照现实,从而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触动与影响。六是大局与细节并重。既要有宏观站位,又要结合具有冲击力的细节。
就具体的教学方式而言,介绍以下九种:一是激情教学。其采用方式多样,如唱革命歌曲让受众走进时代,因为旋律最有激情。二是展示教学,博物馆、纪念馆等就是良好的载体,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和雨花台干部学院的馆院一体格局就是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三是音像教学。四是现场教学。五是模拟教学,如受众穿红军军服去做一件在历史上发生过的事情。六是体验教学,包含体验情感、体验思想、体验历史。七是情境教学,结合音像与老师现场教学,让受众在创设的情境中深受感染和教育。八是案例教学。九是访谈教学。教师作为主持人,把受众关心的事情及访谈对象的感人事迹巧妙结合,达到让受众产生亲历现场的效果。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密钥的革命精神诠释
齐卫平(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雨花台红色文化研究院特邀高级研究员)
齐卫平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实践构建起内涵深刻的革命精神谱系,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与其强大的革命精神有着直接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的“能”,不是一时一刻的显示,她的“能”从建党之日起就已经蕴藏其中,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质的先进性从一开始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拥有近现代中国其他政治力量和政党不具有的能量。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展示改变、发展、强大中国的历史,她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办成的事情、取得的成就、创造的辉煌,不仅是近现代中国别的政治力量和政党做不到、做不成的,而且也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政党所难以想象的。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不是偶然的,一个大党始终焕发青春活力有着必然的规律。百年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绝不是一次性突然爆发出来的力量,而是其巨大能量综合性作用的结果。探究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密钥,要从她所坚持的革命精神上寻找答案。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无疑有多方面的原因,富有革命精神则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密钥所在。中国共产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发展历程,既表现为组织规模的不断扩大,更表现为精神世界的不断提升。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精神是不可或缺的软实力,看似无形,关键时就会显现出强大力量。我们党就是靠着强大的精神支撑,才赢得了一场场艰辛斗争的胜利,才创造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辉煌。
革命精神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具有诠释力。第一,革命精神为党员、干部言行举止提供了遵循的规范,从而为锻造一支高质量的组织队伍奠定了精神基础。第二,革命精神淬炼了中国共产党敢于创新和勇于创造的优秀品质,从而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顺应历史潮流,推进中国社会不断前进。第三,革命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相融合,以践行初心使命和党的根本宗旨彰显了强大的凝聚力,从而把中国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形成能量的最大最强最有力的集聚。
在建党百年华诞的重要时刻,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探寻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密钥,必须永远发扬光大革命精神,为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走好、走远新时代新长征的路提供坚强保证。
高扬百年中国共产党烈士精神的旗帜
程美东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基地负责人兼首席专家)
程美东
中国共产党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尤其是近代史上产生烈士最多的政党——有名有姓的375万英烈,还有2000万左右的无名英烈。烈士们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明知为之要牺牲却义无反顾奋勇前进,用自己生命的燃烧照亮人类未来前进的光明道路。在中国共产党诞辰100周年之际,我们要格外以虔诚恭敬的心来缅怀他们。
第一,中国共产党烈士是时代的最先进分子,他们的精神闪耀着时代的璀璨光芒。中国共产党烈士的身份、家庭背景、教育水平各异,但有着共同的理想和追求: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主义压迫,拯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要让中国人民站起来、让中华民族振兴。这种理想和情怀符合时代潮流、符合中国人民利益、符合中华民族利益、符合世界发展潮流。这些烈士的思想境界、认知水平、实践能力、价值取向,都是他们生活时代最先进的代表,他们的英雄事迹已然融化为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将会永远闪耀着异彩夺目的光芒!
第二,中国共产党的烈士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升华。一是超越传统忠臣义士的人文情怀。他们的“忠义”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忠义”,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之上,以服务人民大众实现共产主义崇高理想为基本目标,从而使得中国传统“忠义”内涵的科学性和正义性、群众性得到了根本的彰显。二是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内容。这些精神既集中继承了中华民族精神中的自强不息、崇尚气节、不屈不挠气质,又增加了无私奋斗、血战到底、崇尚劳动人民、彻底解放人类等新内容,从而使得我们的民族精神得到了更新和升华。三是改变了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和精神风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展现出近代以来前所未有的自信、自立、自为,敢于战天斗地、勇于克服困难、善于创造实践,使我们的民族焕发出勃勃生机。这种精神风貌的出现,与千千万万烈士精神风貌长期的孕育是密不可分的!
第三,永远敬仰中国共产党的烈士们!一方土地神圣,源于这方土地上生活的人群的神圣。五四运动以后,在以北京大学为代表的文化教育阵地带动下,一大批学子文人,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志气、锐气,为光明中国的探索披荆斩棘、盗火取种,此种开风气之先的精神逐渐唤醒了中华大地。这种伟大的贡献,就是李大钊为代表的革命先烈们用热血、智慧、辛劳拼出来的。如今中华大地春风浩荡、生气勃勃,我们每个人要以自己的特殊方式——如去烈士陵园献一束鲜花、唱一支歌颂英雄的歌曲、写一首诗等来纪念烈士们。总之,烈士是我们有血缘和没有血缘的亲人,是我们民族的灵魂。我们要永远记住他们!
用革命精神论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王跃 (南京雨花英烈研究会会长、雨花台红色文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王跃
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的高度凝练,是党战胜敌人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就是对共产主义的理想、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以崇高的理想信念武装自己,在革命实践中不断巩固和升华自己的理想信念。实践证明,革命精神始终把理想信念放在第一位,是中国共产党人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力量源泉。
革命精神是党在革命斗争实践中产生的,是千万共产党人的奋斗结晶,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魂。革命精神的孕育、产生、发展和传承创新是在共产党的革命实践和艰苦奋斗中成长起来的,老一辈革命家和老一代共产党人给我们留下的革命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深深融入我们党、国家、民族、人民的血脉之中,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是我们的立党之魂。
革命精神体现了党的初心使命,是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纽带。在中国革命实践的伟大历程中发生、发展的革命精神,不但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内核和立党之魂,而且是践行初心使命的具体成果。革命精神中体现出来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艰苦奋斗、忠诚奉献、开拓创新等价值取向,体现了党切切实实在践行自己“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革命精神中的红色传统和红色基因,为人民群众所认识、认同,是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脉联系。
革命精神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证明中国共产党是近代以来中国最先进的政党。革命文化在理论与实践发展中不断融合、吸收、整合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文化成果,独具中国特色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上共产党独创发展的红色文化,使得共产党真正成为具有先进理论武装的无产阶级政党。正是凝聚革命精神内涵的红色文化底蕴,使得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有无与伦比的精神气质。
从雨花英烈的强大内心看“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赵一心(雨花台红色文化发展顾问、雨花台红色文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原副主任)
赵一心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强大,而内心强大无疑是中国共产党强大的基础、支撑和保证。雨花英烈是了解、解读和认识中国共产党人形成及展示内心强大的经典样本。
第一,奉行至高道义是共产党人强大内心的根本心理支撑。中国共产党从事的是“为人类求解放”的伟大事业,从成立起就站在真理和道德的制高点上,并使她的成员充满毋庸置疑的正义感和超越前人的崇高感。这一情感,促成“铁肩担道义”自许意识的形成,并转化为舍我其谁、奋不顾身的意志品质;促成“为民牺牲”价值取向的形成,并转化为为国为民、虽死犹荣的意志品质;促成“勇于牺牲”慷慨心理的形成,并转化为临难不惧、义无反顾的意志品质。
第二,伟大民族精神是共产党人强大内心的重要激励因素。己任天下孕育豪迈。雨花英烈个体的出身、职务、年龄、性别等有所不同,但在革命斗争中特别是在危急关头和生死抉择之际,他们以超乎常人的勇气,将一切困难和危险置之度外、踩于脚下。英雄情结笑对生死。作为先进分子的中国共产党人,成为“英雄”是一种内在要求、自我期许乃至于革命的起点,雨花英烈在革命斗争中、在严峻考验面前展露出来的精神气质,洋溢着伟大民族精神的风骨与气韵。气节意识成就忠诚。中华民族历史上闪烁古今的“气节”二字,被中国共产党继承,并以对党忠诚的形态发扬光大,在雨花台烈士身上得到充分展现。
第三,艰苦卓绝环境是共产党人强大内心的特殊实践基础。中国革命的特殊方式形塑了随时准备牺牲的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人选择以革命的方式改造中国社会,他们从投身革命的那一天便做好了牺牲的准备。敌强我弱的斗争环境健全了临难不惧的强健心理。中国革命的艰苦卓绝,锻铸了中国共产党人“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的英勇气概。前仆后继的不断接力激励了斗争到底的坚强意志。南京党组织在1927至1934年间八次遭到破坏后仍浴血坚持,这些在破坏中牺牲的烈士前仆后继的抉择,鲜明地展示了革命年代党的事业传承和精神传承的清晰脉络。
第四,理想必定实现是共产党人强大内心的固有核心内涵。对理想的坚信和坚定生成困境中的勇敢。无论是革命高歌猛进还是转入低谷危境,雨花英烈对理想的坚信,不仅让自己在严峻的考验面前挺得住、站得稳,并为身边的同志和战友注入了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对理想的坚信决定利益前的取舍。革命者把党和人民的利益视为大利,谋大利,谋根本,让舍小家为大家、舍小我为大我成为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和自觉行动。对理想的坚信和坚定成就牺牲前的从容。共产党人将生命与理想融为一体,决定了他们在生死抉择面前的从容。雨花英烈牺牲前留下的充满信心的话语,为后人留下共产党人为什么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的重要答案。
百年伟大社会革命与精神谱系构筑
王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雨花台红色文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王智
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开宗明义,“党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实行社会革命”。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凡政治革命经济革命文化革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现代化等一系列革命性演化进阶,均可在一定意义上统摄于广义上的“社会革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要担负起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历史责任,强调党的革命性锻造、勇于自我革命、革命理想高于天、继承革命文化、以党的自我革命来推动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等,连接革命、建设与改革,链接革命者、革命精神与革命文化,擘画出新时代革命话语体系的明晰地图,既正本清源又继往开来。
将伟大社会革命论嵌入百年中共党史,运用唯物史观,立足革命史范式,回应“现代化史”“新革命史”“冲击—回应”等范式,澄清“告别革命”论,应以大历史视野型塑百年整体性党史,构建中共党史的“三阶五论”构架,获得关于中共党史主题主线的一种解释框架。所谓“三阶”,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百年伟大社会革命实现从旧到新(从旧革命到新革命、从旧中国到新中国、从旧道路到新道路)、从低到高(从“半殖民地半封建”到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从初步探索的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从弱到强(从“积贫积弱”到“站起来”、从“站起来”到“富起来”、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革命性进阶;所谓“五论”,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百年伟大社会革命,在不同阶段分别回答和破解中国社会革命的对象、动力、道路、阶段、任务五大问题,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正是在百年伟大社会革命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构筑其跨越时空的精神谱系。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雨花英烈精神正是其中的重要表征。雨花英烈用生命诠释了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他们是革命时代的悲壮英雄,也是新时代人仰望星空、担负使命的精神典范。这些宝贵精神财富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深深融入我们党、国家、民族、人民的血脉之中。
“百年恰是风华正茂”,接续伟大社会革命、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此其时也。
持续推动雨花英烈精神进入高校思政课程
南京市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 杨永清
杨永清
近年来,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聚焦红色文化主业,用好用活雨花台党史资源。我们不断加大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开发及利用,努力推动雨花英烈精神与高校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持续推进雨花英烈精神进入省内高校思政课堂,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培根铸魂,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好反响。我们在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大学、南京晓庄学院等高校试点,多向发力。一是专题列入思政课程教学,如南师大在《形势与政策》设置专题、南航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设置专题,通过雨花英烈精神拓展思政课程的广度与深度;二是植入思政课程,主要是以案例素材的形式融入其他公共课程,探寻雨花英烈精神与思政课程的契合点;三是编写教材,如南京晓庄学院编写的《晓庄十烈士传》《青春永铸·晓庄十烈士传》读本,南航编写的《雨花英烈精神》等,丰富了思政课程的教学素材。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雨花英烈史料编研,丰富“雨花英烈史料”丛书;进一步强化理论研究阐释,丰富雨花台“信仰的力量”丛书,为推动雨花英烈精神进高校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料素材。
历史长河中的雨花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胡大平
胡大平
在百年党史中,重视独特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革命精神有助于我们对历史的理解。非凡的未来依赖于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断创造,我们要从过去、现在、未来的维度理解雨花英烈精神。首先,我们谈英烈时面临更大的一个话题是英雄。中国共产党一代代人的努力在整个世界历史上创造了独特的英雄——人民英雄。他们有坚定的政治信仰,而且这个信仰和过去任何信仰不同,共产党人的信仰是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第二,中国共产党人在自己的百年奋斗历史上留下无数英雄,在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曾有过这样的现象,这种现象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人民英雄的名字不一定都刻在纪念碑上,这一点非常独特。第三,在百年党史中,我们看到每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都在不断丰富升华,这就是革命的精神,而且这种精神始终是生动的、活泼的,是活在当下的,这一点非常可贵。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我们弘扬包括雨花英烈精神在内的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非常重要。我们要从一代代英烈本身成长中去观察问题,因为这些精神、这些英雄不是简单的交错,英雄的成长有自己独特性、规律性的因素,我们要把这些规律性的因素体现出来。
关于百年党史融入学校思政教育的思考
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王刚
王刚
百年党史融入学校思政教育不仅十分必要,而且正当其时。首先应将党的历史看作“老师”“教科书”“必修课”“营养剂”“清醒剂”等,高度重视党史学习教育。二是教育部有要求。教育部明确提出要在高校开展以党史教育为主题的“四史”教育。三是学校有传统。高校长期以来就形成了以史育人、以史化人的传统。四是学生有需求。高校学生大多都是00后,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时期,特别需要进行党史教育。百年党史融入学校思政教育可能性。一是百年党史本身就是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百年党史能丰富思政教育的实践教学,可以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实践大课堂有机结合起来;三是百年党史能提升思想教育的效果,百年党史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案例。百年党史融入学校思政教育的基本路径。百年党史融入学校思政教育可以通过线上教学、线下教学和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的路径推进。
革命精神教育资源的多主体开发策略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戴锐
戴锐
革命精神的教育资源,其核心是革命精神谱系以及其中所内含的各种具体精神,在形式结构方面,则包含附载于实地、实物和人物之上的各种事迹或故事。目前,革命精神教育资源的开发主体结构的特点是党政主导与激励之下的本职主义和初步市场化,其实践机制体现为基于狭义市场的综合开发。具体地说,主要是党校或干部学校和文旅企业依托纪念地、纪念场馆等单位进行资源开发。这种模式尽管有效,但在影响范围、教育针对性等方面却有明显局限。如果革命精神教育的需求主体、研究主体和体验主体能够更多地参与教育资源开发,逐步形成基于广义市场化的多主体开发格局,对于克服资源开发的局限,弥补其不足,具有突出的策略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学校在革命精神教育资源需求上的差异化、复杂性更为明显,特别是高校的研究能力相对较强,大学生的教育需求和参与开发的积极性、参与深度也较其他群体更胜一筹,学校更宜作为多主体开发的新的参与者。
用雨花英烈精神铸魂育人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田芝健
田芝健
用雨花英烈精神铸魂育人,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者的政治责任和崇高使命。我们要进一步用好用活丰富党史资源,推动革命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将立德树人、铸魂育人落到实处。一、用好丰富素材,用雨花英烈精神等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铸魂育人,解决对精神谱系的基础认知问题。二、怀着崇敬心情,用雨花英烈精神等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铸魂育人,解决对精神谱系的情感认同问题。三、坚持方向引领,用雨花英烈精神等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铸魂育人,解决对中国共产党千秋伟业的政治立场的选定坚守问题。四、激发使命担当,用雨花英烈精神等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铸魂育人,解决把先烈精神转化为新时代奋斗动力、促进知行合一的践行责任问题。思政课教育教学要善于用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精神谱系来启发激发知行合一自觉,增强践行社会责任、担当奋斗使命的实践自觉和民族复兴大任的担当能力勇气定力,创造新时代践行英烈精神的实践业绩精神成果。
英烈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三点思考
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胡立法
胡立法
高校思政课是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因而应该探索英烈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有效途径,发挥思政课在青年大学生继承发扬英烈精神中的作用。第一,英烈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重在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如何在新时代青年大学生中有效抵御不良思想的腐蚀,确保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就需要将包括英烈精神在内的各种正能量的精神融入到高校思政课程,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的思维能力。第二,英烈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要善于发挥社会大课堂的作用。英烈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也必须发挥社会大课堂的作用,让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真懂”“真感受”伟大精神的力量,如参加主题活动、从事志愿服务、宣讲英烈精神等。第三,英烈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必须全面深入了解教育对象。作为育心铸魂的高校思政课,更需要了解大学生这个群体,了解他们“懂得什么”“关注什么”“思考什么”“坚持什么”“相信什么”,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进而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探究
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刘焕明
刘焕明
党的百年历史实践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伟大的哲学智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宝贵资源,能引导青年学生在正确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传承和弘扬党在百年历程中展现的历史经验、奋斗精神和价值追求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题中应有之义。在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中,提升党史教育融入的实效性,教育主体是关键,教学内容是核心,教学模式是保证。探索构建教育主体高效协作、教学内容优化整合、教学模式虚实得当的协同育人机制,以提升党史教育融入的实效性,乃为当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的一项迫切任务。在多主体参与、多环节衔接、多平台联动的协同推进中,引导青年学生真正学会运用辩证的方法和历史的思维分析党史,在对党史知识的正确认知和对党的历史的真正认同中,传承和弘扬党的百年历程中展现的伟大奋斗精神和价值追求,从而使自己成长为“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具有历史担当的时代新人。
建构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灯塔矩阵”
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梅景辉
梅景辉
我们要从历史维度、理论维度、实践维度和价值维度四个方面把握党史学习教育总体要求,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首先要建构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人物的典故矩阵,重大事件节点的时间矩阵,革命老区发展的空间矩阵,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谱系的“灯塔矩阵”。其次,要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解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相结合。要结合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脉络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第三,要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在各门思政课教学中,对当代社会思潮予以辨析。第四,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和其他学院协同建构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灯塔矩阵”,打造“大思政课”协同体系和联动机制,构建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同心圆”式课程体系。第五,采取多种实践教学形式,将党史学习教育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通过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同频共振,促进学生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价值、情感认同。
百年党史及革命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李丽
李丽
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历来非常重视党史教育,注重把党史作为思政课程的重要内容。第一,把加强党史教育列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系统设计和开展大学生党史教育,加强课堂教学改革。第二,对现有思政课程中的党史教育内容进行梳理,通过跨课程教师集体备课,加强不同思政课程之间党史教育的协调性和协同性。第三,加大在全校开设大学生(包括本科生、研究生)党史选修课的力度,形成以《中国共产党历史》为主体、其他相关课程为辅的党史课程群。第四,引导现有部分思政课程老师致力于党史教学和学术研究,把具有党史专业背景的博士生和人才作为学院人才引进的重要对象,加强党史党建学科建设,努力使党史党建学科建设成为我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二级学科。第五,继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师范)专业学生的党史教育,培养从事党史教育的中小学思政课教师。
把雨花英烈精神融入艺术类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
南京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籍庆利
籍庆利
高等艺术院校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神圣的使命。艺术类大学生的社会背景、成长经历、专业特点以及鲜明的个性特征决定了其与众不同的价值观倾向和发展规律。当代艺术类大学生整体思想状况和价值观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价值取向矛盾化、价值选择个性化、价值追求复杂化、价值标准功利化等问题。雨花英烈精神在艺术类大学生和党史学习教育中具有独特功能,艺术院校首先要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大力弘扬雨花英烈精神,在艺术类人才培养中把握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主旋律,引导和规范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使其群体思想符合时代需要、社会建设需要以及国家发展需要,共同参与建设新时代的伟大征程。其次,充分发挥艺术院校的特点和优势,创新党史学习教育形式,积极借助各种艺术形式、手段来增强雨花英烈精神传播和教育的吸引力、感召力、亲和力,在“润物细无声”中提升党史学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雨花英烈精神融入晓庄思政教育实践
南京晓庄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朱智武
朱智武
南京晓庄学院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不断探索将雨花英烈精神全方位融入教学、育人、服务社会的思政教育体系。一用雨花英烈精神引领人。为了将雨花英烈精神融入思政课程教学,学校组织专门力量撰写具有校本特色的《晓庄十烈士传》,开设《雨花英烈精神与晓庄红色文化》课程,理论与实践、线上与线下、讲授与寻访相结合,受到青年学生欢迎。二用红色文化熏陶人。学校以十英烈的姓名命名10个“红色班级”,每年开展“五个一”特色活动(读一本优秀红色经典书籍、撰写一篇红色书籍读后感、参观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观看一部红色题材电影、开展一项红色课题研究),举行“清明悼,雨花祭”“悼晓庄英烈,颂行知精神”等活动。三用社会实践锤炼人。自2006年南京晓庄学院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志愿讲解队成立以来,500多位大学生讲解员,累计志愿讲解10万多小时,服务对象达百万余人次。每年暑假,晓庄学子坚持在全国各地开展雨花英烈足迹寻访活动,使英烈精神变得可感可触。
挖掘铁路红色资源 讲好党史育高素质技能人才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杨晓慧
杨晓慧
百年沧桑,党组织的活动区域在流转与扩展,区域社会也在党领导下实现发展与变迁。党组织在铁路奋斗的足迹,党领导中国铁路发展的历史,是铁路高职院校党史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鲜亮特色。挖掘铁路红色资源,打造浸润式、精准式党史教育,一要抓住主线有高度,以铁路发展史理解民族复兴史,即党领导中国铁路救国、治国、强国的百年历程是理解民族复兴的密码;二要把握“三色”有厚度,即政治底色、职业本色和铁路特色。从中国铁路发展密码中保持永远跟党走的政治底色和坚定“四个自信”,从铁路与民族复兴同行先行的历程中厚植家国情怀、传承铁路红色基因,从铁路人奋斗的群像中树立兴路强国的职业价值追求和提升职业道德素养;三要注重创新有温度,运用“长镜头+微视角”挖掘铁路工运史、铁路发展史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以“融合+开发”推进铁路产业企业与教育资源对接,打造“全真+仿真”实景浸润课堂。
在百年党史及革命精神融入学校思政教育创新论坛上,与会专家交流先进经验,碰撞思想火花,形成了一系列共识。专家们一致认为:中共党史及革命精神是学校思政教育的优质教育资源,这种教育资源在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中共党史及革命精神融入学校思政教育是教师天然的责任和使命,尤其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来说担子更重、责任更大。中共党史和革命精神融入学校思政教育既要符合一般的教育教学规律,同时它又有自身的独特要求。我们要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积极把中共党史和革命精神融入到思政课中去。中共党史及革命精神融入学校思政教育正当其时,我们要抓住机遇、共同创新、协同创新、分享成果。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马晓萌)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